讓傳媒的,歸專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陳世敏
一,前言
是商業化思維,而不是企業社會責任(CSR),才是導致傳媒遭到社區民眾拋棄的原因。
傳媒的本質不同於其他產業,這項產業基本性質的學術論証,在1947年「自由而負責的報業」(即「赫欽斯報告」)就已經完成了:傳媒產業是商業,也是社會服務業,故傳媒的運作不應該全然採取商業手法,而應該兼顧社會責任。台灣各大企業這兩年開始重視CSR,這項義理融入日常作業中,傳媒界比其他產業早了六十年。
很少人注意到2000年「安隆案」(Enron)對美國報業凋蔽的殺傷力。美國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Arthur Anderson(勤業),因替「安隆」造假帳,遭社會各界撻伐而倒閉,引起國會關注, 制訂了影響深遠的「沙賓法案」(Sarbane-Oxley Act),要求所有上市上櫃公司加強公司資訊的揭露,讓投資人能更取得正確的營運及財務資訊。
上市上櫃的傳媒公司也不例外,在社會、投資人監督之下,為了降低營運經費、美化財務報表,不得不實際上削減了原本屬於傳媒內容核心價值的深度報導、調查報導等費錢、費人、費時的工作,終使傳媒內容逐漸背離了社區讀者的期望。擁抱商業、放棄專業,是才是壓垮傳媒的千斤重擔。
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是「華爾街商業主義」結出的惡果。
就傳媒而言,恢復專業主義,拾回傳媒傳統的核心價值,才是正軌。
二,自律機制
任何專業(Profession),都包括了社會責任----也就是自律----的成分在內。藉著自律,來保障專業工作的獨立性。所謂獨立性,是指媒體的編採作業過程不受政治力和商業力的影響;獨立性愈高,媒體的內容產製過程就愈專業。公共廣播制度(含公共廣播電台、電視台)一般認為是比較能夠免於政治力和商業力影響的體制,也相對比較「專業」。
這一波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受傷較重的是商業化體制的媒體。採取公共體制、公營或黨營體制國家的傳媒,受到的影響較少;社區媒體或特殊性媒體受到影響也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北歐一帶受到政府補貼的報紙,相對安全。
可見:經營上相對不依賴商業的媒體,財務獨立於商業體制的,看起來較為健全。沒有財務獨立,則專業所要求的自律,將淪為空談。傳媒主管機關在結構上強化、擴大公共或準公共傳媒(包括「公共報紙」),去自由市場迷思,這樣會比較符合社會文化未來發展的需要,走專業主義,顧起社會責任。
政府應在各個傳媒相關法律中,明文規定徵收一定比率(如百分之三或百分之五)營業額,成立「傳媒產業發展基金」,交由一個或數個獨立的管理委員會,來支付公共或準公共媒體營運所需的資金,並用於辦理從業人員專業成長所需的各種專業活動,如市場調查、收視率調查、閱讀習慣調查、媒體喜好評價、廣告量統計、新進人員講習、在職訓練、專業進修或聯誼活動、專業資格認證、新聞評議、優秀新聞作品獎勵、媒體內容觀察報告、社會服務等。
總之,優質媒體的缺位,肯定是社會的損失。傳媒只有在專業主義作為之下,才能負起實際意義上的社會責任。這需要公權力介入,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要求,而不是僅僅訴諸道德呼籲。有了「傳媒產業發展基金」這樣的穩定而合宜的財務基礎,將可以避免目前媒體受到的政治和商業雙重壓力,獨立產製內容,終使傳媒對社會的正面貢獻得到最大化,來回應社會對媒體的諸多期待。
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傳媒自律。
三,重新定義「黨政軍退出媒體」
媒體產業所需的資金很大,「傳媒產業發展基金」除了向業者徵收之外,也需另闢財源。眾所周知,美國的公共電視經費,除來自聯邦和地方政府之外,另來自企業和個人捐款。若干公共電視台則額外獲得大學或民間公益團體的財務支持。
討論了很久的電視頻道費,如果實施,則這一筆取之於業者的財源,無疑可以成為「傳媒產業發展基金」的一部份。
須文蔚教授建議彩券盈餘可以撥出一定比率數額,支持從事公益的「傳媒產業發展基金」,也是很好的想法。
還有黨政軍方面的財源呢?
「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用意,在於避免當局以政治和經費影響傳媒的獨立性,包括人事獨立和編輯權獨立。目前政府「捐贈」公共電視經費,大致符合傳媒專業的自主要求,但政府「補助」中央社和央廣,其實違背了「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原則。至於各級政府經營的廣播電台,如漁業署、農業署、警政署、北高兩市政府經營的政府廣播電台,以及國防部所屬報紙、廣播電台,都明顯不符合「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精神。
其實,當今黨政軍勢力介入媒體的現象,遠比前述的例子還要嚴重。眾所周知,各級政府透過公關標案,以指定規格、指定內容購買平面媒體版面和電子媒體時間的情事,正大辣辣地、毫不羞恥地呈現在國人面前,公然傷害了民眾的「傳播權」!這不是專業作法,我們必須予以譴責。
而自稱重視「國際觀」的台灣社會,擁有全球最多的電視頻道和廣播頻道,迄今卻無一個本國的英語頻道;唯一外人為主體的英語廣播頻道ICRT,也以財團法人身份,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
是到了重新定義「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時候了。
黨政軍一向是傳媒的重要財源,不需迴避。問題在於目前除了公共電視,黨政軍的經費用於傳媒,一直未能符合傳媒的專業精神。而凡是不符合傳媒專業倫理的,一定不符合社會的最大利益。這是傳媒所以存在於我們社會的正當性所在。
看來,問題很多。要想贏回「社會責任第一名」的頭銜,傳媒產業的諸公諸婆,還有得拼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