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與有線電視頻道進退場機制:從國家審介入到消費者市場機制/政大廣電系助理教授 曾國峰
在台灣,一般觀眾最不滿意有線電視頻道的部分,主要是頻道節目類型相似、缺乏差異化,重播比率過高,時段外賣與節目廣告化等問題,消費者可能會問,為什麼一些品質不佳的頻道不會被淘汰,為什麼已經好多年不再播出新的頻道?目前的衛星與有線電視頻道的進退場機制,似乎失靈了!
頻道如果要進場上架,首先需要向主管機關申請執照,過去新聞局時代是由「衛星頻道審議委員會」,透過審查業者的營運計畫書決定,過程可以不斷修改相關計畫,最後的通過率大約是70%左右,有些第一次沒有通過的,還可以再改變一個頻道名稱重新申新。這種審查營運計畫書的發照過程,就像是作文比賽,委員會要求評估財務計劃,業者就給個廣告與收視人口大餅;要設立專職的審片人員,業者就提出執行流程圖,甚至節目諮詢委會,也沒有先問專家們是否同意。更重要的是,業者拿到執照後,如果沒有依照營運計畫書執行,主管機關也無可奈何。也就是說,整個事前審核的過程,並無法真正做到實際內容把關的功能,加上沒有佔用到頻譜,之後NCC就採行如果符合申請書的基本要件,原則上就核發執照。此外,過去經常會影響是否核發執照的因素,是該類型頻道是否過多,以及集團中是否已經有過多的頻道,原本是希望能讓頻道能夠多樣化,同時避免廣告與收視率的過度競爭,但問題是如果因為既有類型頻道已經過多,例如新聞頻道,因而不再通過新的新聞性頻道,則其實是變相的保障既有經營不佳的新聞頻道,無法建立動態的進退場機制。
不過,主管機關費了這麼大的力在審核執照,但真正決定頻道是否能夠上架播出的,其實是各地方有線電視系統。目前拿到約有180個左右的合法頻道,但台灣750MHz寬頻大約最多可以容納110個類比頻道,目前業者平均提供102至106左右頻道,扣除一些測試頻道外,其實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提供其他80個頻道,如果要有新的頻道進入,可能就要有頻道下架。系統決定那些頻道可以上架,當然會考量是否會極大化利潤,例如,是否為垂直整合的集團頻道,或是新進頻道所支付的上架費高低,至於新進頻道如果能因此吸引新的收視戶,也可能考量,只是以目前台灣近九成的有線電視系統普及率,要系統再花錢增加節目購置成本,但在目前的600元費率上限不變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現在新增加的頻道,幾乎都是額外付費的數位頻道。
另一方面,在何種情況下既有的頻道會退出市場?一種是由於違反相關法規,在二年review或是六年重新換照時沒有通過,不過之前從來沒有業者在二年的review中不過被撤照的,而在第一次六年換照時,卻因為有七家換照不過而引起軒然大波,的確,由於是新聞局第一次執行換照,過程中有很多有待改進的空間,這種透過委員會評審方式,很容易出現標準不一的問題,不過,如果儘量按照目前的衛廣法中的罰則運作,也就是從警告、處罰、連續處罰、停播到撤照循序漸進,讓業者有改進的機會,而不會由於不同時期的罰則寬嚴不一,無法接受突然的退出市場。另一種是過去還沒有定頻前,有些頻道受到系統業者的抵制,這些頻道不見得是沒有觀眾願意收看,主要還是普及率過低,沒有足夠的收視戶,因此廣告與收取費過低,經營成本大於收入,最後退出市場。不過在目前定頻的情形下,頻道間的收視率與廣告量都愈趨接近,結果是大家都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真得很難經營時,就多重播幾次、買一些外片、壓低拍片成本,日子也還過得去,最近幾年因為經營不佳而退出市場的比例愈來愈少,當然沒有頻道退出,也就沒有新的頻道可以進入。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改變目前的進退場方式,其實加入單頻單賣的付費模式,可以透過消費者衡量偏好、個別購買頻道,解決目前完全依靠收視率分配廣告資源的問題,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造成少數頻道收視率與廣告量減少,甚至退出市場,但也會讓市場規模不大的台灣可以集中資源製作較高品質的電視節目,同時增加新型態頻道能夠上架的機會,長期來說,對活絡有線電視頻節目內容的產出還是利大於弊。尤其在未來數位互動電視時代,頻道與節目數目動則成千上萬,更是需要納入更多不同的付費模式,讓好的節目能獲得應有的報酬。
不過NCTA(2004)的政策說帖認為,單頻單賣不管是對系統、頻道與消費者都是不利的,將會造成收視人口下降、廣告減少、費率上升、頻道數目與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這裏基本的邏輯是:當消費者可以選擇單頻單買後,原本純粹成批銷售時的大部分頻道,將因為不可能所有消費者都訂閱,而使得普及率下降,收視率也跟著降低,進而影響廣告商購買而收入降低,而由於大部分的頻道業者超過一半的營收是來自廣告收入,如果收視人口與廣告量減少,將跟著降低製作成本,加上要額外裝機上盒與增加客服的成本,誓必要調高每個頻道的售價,但因此又會惡性循環,更少的消費者願意買、廣告量更減少…等。如此一來,將導致部分頻道退出市場,尤其是那些非主流、專注在少數閱聽人的頻道,由於觀眾相對少又沒有足夠的收視費與廣告的將首先遭殃;同時,新的頻道不像之前成批銷售時可以被所有的觀眾看到,還要更多的行銷成本,也會影響新進頻道存活的機會,因此,整體頻道數目與多樣性均將減少。
這樣的論述並不是不對,但只是各種可能情形之一,個別頻道從成批銷售,變成單頻單賣時,總收入到底會增加、減少或不變,要看該頻道在所有用戶的需求彈性曲線,也就是消費者對不同頻道品牌忠誠度不同而定,並不一定價格提高、訂戶數減少、廣告也變少後,總收入就一定會降低;相反的,如果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很可能會獲得比過去更高的總收入,但如果訂戶少、又不能提高價格,則可能由於過高的損失,而被迫離開市場。透過這樣的機制,至少會更接近一般商品的進退場情形,有助活絡未來頻道的更新速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