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公共電視的發展向來是該國公民社會壯大與否與社會多元化程度的指標之一。台灣從威權國家走到民主國家,從政治改革走到媒體改革及各種結構的改革,從3台電視頻道走到100多台,更從官控無線電視、走到黨政軍退出、有線電視開放、公廣集團頻道建立。從政運分子對體制的衝撞,到學者、媒體改革人士倡議媒體開放,到如今「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以下簡稱媒改盟)的成立運作,不可不謂朝向進步、民主、自由、多元的方向在前進。這樣的前進無論是緩慢或是迅速,是否朝向預期的結果和方向行走,公民的意識和力量都在日漸的茁壯,公民社會也在與日俱增的擴大,整體來說是值得欣慰的。

衛星公會自律委員會的成立,是媒改盟努力的一個里程碑,象徵公民團體對於商營電視台的制衡機制。那麼,屬於全體公民的「公共電視」,就不須要公民團體的監督制衡了嗎?事實上更加須要,正因為公共電視屬於全民所有,更應該公開透明化內部運作,受到全民的監督及參與。今年1月1日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媒觀)、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所發起的「搶救公視 監督國會」大遊行,以及後續帶動藝文界自發性舉行「搶救公視大作戰」抗議活動,是公民團體具體參與監督及捍衛公共電視的最佳寫照。

現今的公共電視以及公廣集團,一方面因內部運作不夠透明、管理失當等問題,面臨國會凍結預算的困境;另一方面,政府卻想藉機將黑手進一步深入公視,提出審查播出內容的修法案。以媒觀為首的公民團體,除了到立法院進行拜會與遊說,並要求公視董事長鄭同僚簽署「對社會大眾承諾書」,更以承諾書中要求公視高層落實「產業民主、公眾監督、資訊公開」等原則為前提,舉行搶救公視、要求國會解凍預算、撤銷內容審查修法案的大遊行。後續效應除了引發藝文界的自覺自醒,修法案也撤銷。然而,公共電視要如何達到民間的訴求,其內部營運如何在機制上容納民間的參與?其內容是否真的達到足夠的多元性並提供少數、弱勢族群的發聲空間?本場請到了長期參與媒體改革的公民團體代表,一起來討論這個議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