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原住民並發揚文化來豐富台灣 發展原住民邁入現代化以接軌國際/原民台副台長 丹耐夫正若
在媒體事業百花齊放的台灣,致力於台灣原住民事務、文化、教育與權益的原原住民族電視台,該如何在民主政治、主流文化、一般教育、社會公益及全球化的價值下,建構它的公共價值來為原住民提供更佳服務?原視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法源依據是,原住民族教育法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主管機關由行政院原住民會的教育文化處,預算編在教文處的業務費項下,其任務是落實執行行政院原民會對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存續以及民族教育發展和保障原住民傳播權的業務,所以有些人稱之為政府電視台—行政院原民會的電視台。
「原視」定位在「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之人文資訊台」。以原住民族的公共電視台作為策略,爭取各個族群的的認同與支持。因而相較於其他電視台它負有更明確的民族教育與文化傳承的使命。其節目內容必須符合原住民語言文化維護與發揚的要求,也須兼顧各個族群露出的機會,對公共事務也需要有自己的觀點,以彰顯族群的發聲權和詮釋權。此外,也必須不時的提供傳播人才培訓的機會,以提昇原住民的傳播技能。
依據原視98年度的營運規劃書,原視「以尊重多元,部落優先,專業自主」為經營理念。以「凝聚原住民社群力量、豐富文化內涵及色彩、提振原住民族地位、實現平等公益社會」為使命。年度的總目標是:致力於台灣原住民事務之關注,推動原住民議題之討論、詮釋與傳播;致力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紀錄與保存,促進原住民族文化教育之發展;提供資訊與知識,促進住民社會發展;培育台灣原住民族傳播人才;增進族群間之對話與瞭解。
有關節目的規劃是以原住民為目標觀眾,以原住民族的公共利益為出發點。提供原住民終身學習的管道,以增進原住民對自身文化與權益的認知,提升生活的品質;提供最新、正確的資訊及政府的政策,以保障原住民「知」的權利;期望凝聚各族的認同,體認共同的命運,以形成濃厚的情感與共識。
在「公共價值」的議題上,原視該為原住民塑造什麼「價值」其實是見仁見智的事,因為「價值」概念的元素不同,有個人價值、公民價值、經濟價值、族群價值等。而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價值塑造,除了依據公視與原民會所簽訂之契約為藍本之外,經營單位尋求改變的原住民社會狀態,亦是主要考量的因素。但是,這樣的「價值」是否得到原住民族群的接受,是否與企業所需要的價值相容是讓人擔心的。甚至憂心原視是否會成為原住民都市化的幫手和全球化的催生者。
不可否認的,在追求原住民的公共利益的同時常覺得有悖於社會總體利益的。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強調總體社會利益的時候,也常犧牲了原住民族的權益。因此,作為一個公開的平台,應該讓爭論得以歸納、討論、再歸納,然後凝聚共識。
原視與公共電視在體現公共價值的「選擇」是有差異的,公視以公眾利益作為出發點,而原視所體現的是以原住民的社會發展為主要考量。不過對於新聞與節目秉持獨立自主、公正、公平、正確、尊重、多元、創新、負責等基本價值是相同的。以現行的平台提供教育、文化、娛樂等多元的節目,對歷史與政策則積極介入而且有判斷,雖然由政府資助但對政府與社會的批評是必要的,同時也透過平台讓不同意見交流,反映社會不同主張和意見。
作為全國唯一的原住民專屬電視頻道,理應是一個提供新聞時事資訊、教育與娛樂等各類節目的綜合頻道,以滿足原住民觀看電視的各種需求,並透過節目實現原住民的文化傳播理想。此外,亦應積極響應教育部、原民會以及各級學校的母語教學課程、鄉土教學,以多元文化的角度,蒐羅各族節慶,介紹一年當中從新春到年終歲末之間,每個族一年的祭典、祭祀、禮俗等及其相關的歷史事件、地理環境、生態觀念和文化慣俗。讓原住民下一代較深刻的了解本身的文化精髓,激發原住民子女學習母語的興趣。
在這個頻道的各類節目製作,應強調原住民的主體性,讓原住民主導企劃製作,兼顧部落與都市原住民的觀看需求,以精確掌握頻道的核心價值與原住民獨特的影音元素,堅持原住民觀點看自己、看社會、看國家,並批判與反省,透過新的節目規劃與包裝,形成具有獨特原住民風貌的綜合性頻道。促進族群之間相互了解與欣賞,同時分享並豐富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不僅讓原住民掌握媒體,掌握觀點,它也是原住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橋樑。
要做得好原視該扮演角色,除了精進節目製播專業技能與強化製播人員的紀律之外,必須要有穩定而充裕的預算以及獨立自主排除政治干預的環境,且須擴大參與的通路,讓更多的原住民與觀眾投入新力與資源,才能為社會發揮最大的功能。
另外,面對現代傳播技術已把大眾傳播帶到分眾(窄播)的局面,各個頻道互助互聯是此刻該積極考量的課題,以擴展觀眾群,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